inode 和 block
首先简单介绍一下 Linux 文件系统的最基本单元:inode。inode 译成中文就是索引节点,每个存储设备(例如硬盘)或存储设备的分区被格式化为文件系统后,应该有两部份,一部份是 inode,另一部份是 block,block 是用来存储数据用的。而 inode 呢,就是用来存储这些数据的信息,这些信息包括文件大小、属主、归属的用户组、读写权限等。inode 为每个文件进行信息索引,所以就有了 inode 的数值。linux 操作系统下可以使用 ls –id 命令来查看文件或者目录的 inode 值,一般”root”目录的 inode 值为 2,一个分区挂载到一个目录下时,这个”root”目录的 inode 值为 2
# mount /dev/sdb2 /tmp # ls -id /tmp2 /tmp |
文件恢复的原理
本文要介绍的命令是通过文件系统的 inode 值(一般是 2 )来获取文件系统信息。在 ext3 和 ext4 文件系统中,每个文件都是通过 inode 来描述其数据存放的具体位置,当文件被删除以后,inode 的数据指针部分被清零,文件目录区没有太多变化。文件的读写都是通过 inode 来实现,当 inode 数据指针被清零以后,即便文件内容还在,也没有办法把文件内容组合出来。当 ext3 和 ext4 文件系统中的元数据 metadata 发生变化时,相应的元数据 metadata 在日志文件会有一份拷贝。比如一个文件被删除了,它的 inode 信息会在日志文件中先保存一份,然后把要删除文件 inode 相关信息清零。这个日志文件是循环使用的,当操作过多时,删除的文件的 inode 日志记录会被新的数据替换,这就彻底丧失了根据 inode 找回数据的机会了。如果是大量文件的删除,这个日志文件会被反复循环利用多次,只留给最后删除的那些文件的恢复机会。
继续阅读